中美谈妥后24小时,李嘉诚旗下集团打破16天沉默,港口不卖了?

Connor 欧意app官网下载 2025-05-15 1 0

当中美代表在日内瓦签下关税协议时,香港维多利亚港的资本巨轮突然转向——长和集团一份深夜声明打破16天沉默,228亿美元港口交易悬而未决。这场横跨太平洋的资本棋局里,究竟是商人嗅到危险信号紧急避险,还是大国战略挤压下的被迫站队?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咽喉,正在成为撬动中美角力的新支点。

中美谈妥后24小时,李嘉诚旗下集团打破16天沉默,港口不卖了?

2025年5月12日23时47分,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灯光通明,中美经贸谈判代表握手合影的瞬间,全球金融市场屏息等待的时刻,香港长江中心的办公室突然亮起紧急会议的红灯。三小时后,长和集团官网挂出声明,字字暗藏机锋:"交易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,需监管部门审查批准" 。此时距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4月27日的警示已过去384小时,距离美国贝莱德集团约定的签约日仅剩10天。

这场牵动国际神经的港口交易始于三个月前。长和集团3月8日宣布将旗下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"打折"出售给贝莱德,其中包含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。据《华尔街日报》获取的交易备忘录显示,这两个港口控制着全球40%的集装箱运输量,每小时约有价值3.8亿美元的货物通过运河闸口 。五角大楼智库"新美国安全中心"曾在4月发布报告,直言"控制运河港口等于扼住中国海运咽喉",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56%的铁矿砂、48%的原油经此航道运输 。

中美谈妥后24小时,李嘉诚旗下集团打破16天沉默,港口不卖了?

中国监管层的反应迅速且强硬。外交部在15天内五次表态,发言人汪文斌4月19日强调:"任何危害中国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制" 。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二司更使出"杀手锏",援引《反垄断法》第28条启动调查——贝莱德若完成收购,其掌控的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1%,远超7%的垄断红线 。港澳办罕见转载《大公报》社论,文中"软骨头""跪低"等尖锐措辞被外界视为直指李氏家族 。

展开全文

戏剧性转折出现在中美谈判收官时刻。据日内瓦谈判知情人士透露,5月12日下午16时,美方首席谈判代表突然要求休会两小时,期间与华盛顿进行了三次加密通话。最终协议显示,美国将对华加征的115%惩罚性关税降至30%,涉及商品规模从最初公布的3700亿美元缩水至820亿美元 。值得玩味的是,在联合声明附件第17条特别注明:"双方同意就第三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建立信息通报机制"。这或许解释了长和声明中反复强调"依法审批"的深意——贝莱德收购案很可能被纳入中美新设立的磋商框架。

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交易背后的政治风险。在长和发布声明后的24小时内,其港股股价剧烈震荡,振幅达14.7%,成交额创下近三年新高。彭博终端数据显示,中资机构在当天净卖出18.7亿港元,而来自新加坡的主权基金却大举扫货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工商银行(亚洲)突然宣布暂停对长和系企业的授信审批,此举被《南华早报》解读为"监管意志的间接传递"。

中美谈妥后24小时,李嘉诚旗下集团打破16天沉默,港口不卖了?

历史总在重演中书写新章。1993年"银河号事件"中,美国凭借海运情报拦截中国商船;32年后,相似的危机以资本交易的形式重现。当李嘉诚在声明中写下"合法合规"四个字时,或许想起了霍英东抗美援朝时期突破封锁运输物资的往事。毕竟在民族利益的天平上,任何商业算计都轻如鸿毛。正如《人民日报》发的评论:"资本无国界,但商人有祖国" 。这场还未落幕的港口争夺战,终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留下深刻注脚。

评论